Search

那天下午,經歷了一次電影中常見的「穿越」。

據說這樓高十一層的單幢式戲院,一...

  • Share this:

那天下午,經歷了一次電影中常見的「穿越」。

據說這樓高十一層的單幢式戲院,一度被遺棄二十多年。經過仿真的舊電影海報,來到入口處,抬頭是《蟬迷董卓》大型浮雕,在戲院仍在營運期間,一直被電影廣告板覆蓋,直到戲院經歷一場大火,於1997年結業後,才再展示於人前。

站在售票處櫃位,隔著小玻璃,穿上皇都戲院制服的職員在「劃位」,遞給我一張「兩元」的「戲飛」,感覺像是「穿越」的門劵。既是戲院職員,也是導賞員,將皇都的故事娓娓道來。

皇都戲院,原為璇宮戲院;熱愛古典音樂的創辦人歐德禮(Harry Odell),在1952年,戰後經濟蕭條的市道下,斥資興建這座歌劇院,以播放電影的收入維持營運,持續引入大量國際級古典音樂會、歌劇及歌舞團表演。

走上劇院的屋頂,一睹被致力保育的「拱橋式」原建築結構,對這裡的第一印象,來自陳果導演的《去年煙花特別多》。據負責人解說,一般的拱橋式支架建築,都會被覆蓋,甚少會將整個結構、混凝土與水泥赤裸展露。

50-60年代,正是粗獷主義盛行的時代,粗獷主義是二戰後,社會正處於重建階段而崛起的建築概念。這座並行排列的拋物線型桁架,支撐劇院的屋頂以形成無柱室內空間,展示清𥇦可見的結構和建築原料的「力量」。聽說粗獷主義建築物,有一個可愛的暱稱——「混凝土巨獸」;曾被諷為醜陋,同時赤裸粗獷地展露結構與建築技術之美,盛載著戰後人文歷史的象徵意義與思想。這隻外觀奇特的巨獸,是當年「前衛」的建築物,如今被附近的民居和城市建築物包圍,正等待不改變其「原貌」的修復工程。

璇宮戲院僅營運五年,不但推進了香港演藝表演文化發展,也成為了培養聽眾、觀眾的重要基地,卻也在嚴重虧蝕的情況下無奈結業,僅以投資成本的四成售出,易手後名為皇都戲院,並將地下停車場改建成商場,結集理髮廳、洋服店,成為潮流地標。展覽場館內,除了保留部分皇都戲院地下商場的店舖原貌,重塑影院紅幕和偉倫唱片舖,還展出了珍貴的舊電影海報、舊戲票、明信片。然而我卻被展架上仿製的電影宣傳小書吸引。當年的電影院,無論外語和華語電影,也會印製宣傳小書,內有詳盡故事、演員介紹,及創作製作背後的解說,相等於現在的「場刊」。在習慣上網、透過 apps 選擇看不看一部電影的世代,翻著一本薄薄的、文字密密麻麻的電影「賓虛」場刊,有一種微妙的感動。在尚沒有網絡的時空,這些印刷品,不只是宣傳功能,也有著培育觀眾賞析電影的作用。

無論過去現在,看電影是消費、是娛樂,也是一個「理解」的過程,理解電影與現實截然不同的時空,理解不屬於自身經歷的世界,求什麼?求「接近」某個特定於電影當中的經歷與體驗。

Immersive Theatre 風行了好一段時間,這趟「穿越」,亦被命名為「代入式歷史體驗」,是在皇都戲院復修動工前「期間限定」的活動。

游走於展館中的各種仿舊與真實古物之間,在陽光下抬頭仰視,超過六十年歷史的拱橋屋頂,除了「沉浸」、回顧過去,希望這個保育工程,能盡力保留這座建築物的原貌。

在寫明信片時,一時不知該寫什麼,2026 年,未來見。

謝謝邀請到此一遊🙏🏼
@adriancheng
#皇都戲院 #statetheatre
#newworld

Thanks for
Photos by @rain126_ 🤍
Make up & Hair @carmencmakeup_cc 🤍


Tags:

About author
香港導演及編劇,導演及原創劇本包括《烈日當空》、《前度》、《DIVA華麗之後》、《幸福的旁邊》、《曖昧不明關係研究學會》、《花椒之味》;編劇作品《志明與春嬌》、《大丈夫2》及劉國昌導演電視電影《做地產》
放棄才是最大代價。 導演、編劇;Director, Scriptwriter Founder of Dumb Youth
View all posts